工程中的粘土漿制備過程主要為人工通過輸送帶上料操作。由于粘土可干可濕、土塊可大可小,且帶有石塊、垃圾等雜物,故制出的漿液密度是不確定的,但可將其制得比所需工作漿液密度大,經過制漿、稀釋、配漿過程來獲得所需密度的工作漿液。
目前主要采用密度傳感器測量漿液的密度,密度傳感器有核輻射式和壓差式。采用計量泵加濃漿和水。采用此技術的缺點是測量漿液密度時,如果采用核輻射式密度傳感器,只能測量管道漿液密度,且存在輻射威脅,價格昂貴;若采用壓差式密度傳感器,則壽命很短且測量頭易受漿液粘結,數據不準確。另外,用計量泵輸送磨蝕性漿液,也存在使用壽命問題。

自動漿液攪拌制漿機
1) 主體構造為機械結構,無傳感器與漿液接觸,使用壽命長,測量精度可滿足工程使用;
2) 采用行程開關、電動閥門、稱重傳感器、計算機控制系統與機械結構相結合,形成集密度測量、加水量計算、加水稀釋、攪拌、注漿等功能于一機的自動化制漿系統。
自動配漿機由測量筒、攪拌桶和稱重傳感器三部分組成。測量筒固定于攪拌桶上方,攪拌桶置于稱重傳感器的上方。攪拌桶內有由電動機及減速機帶動的攪拌葉片,攪拌桶的出漿口處裝有可自動(電動或氣動)開閉的閥門B。
測量筒上設有進水口和進漿口,測量筒內部裝有浮子,浮子由導向桿連接,導向桿可在導向套內上下滑動,在導向桿上方安裝行程開關。測量筒下方出漿口A處安裝可自動(電動或氣動)開閉的閥門A;測量筒的中部直徑較大,上部(內置浮子處)直徑較小,以利于提高測量精度。
進水口設置在測量筒上,另一種方案也可以設在攪拌桶上。設置在測量筒上的優點是進水時可同時起到清洗測量筒的作用。
自動制漿機配漿過程:
配漿開始,閥門A和閥門B關閉,稱重清零為G,濃漿由泵送經進漿口進入測量筒內,當液面達到浮子時,在浮力作用下推動浮子上移,導向桿推動行程開關觸頭,發出停止泵送漿液的信號,并由稱重傳感器記錄此狀態下的漿液重量,測量筒內漿液容積是一常量,已輸入計算機,通過計算機專用軟件運算,可以得出漿液密度值以及配制一定量的稀漿所要加的濃漿量和水量。
自動開啟閥門A,濃漿放入攪拌桶內;進漿口繼續進漿,直到預先設定的濃漿量。稱重傳感器發出信號停止進漿,進水口開始進水至預先設定的水量,稱重傳感器發出信號停止進水。經攪拌一定時間后,自動開啟閥門B排漿,一桶漿的配制過程結束。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進入下一桶漿的配制。
都在關注↓↓↓